趁著剛考完區段的一點零碎時間,想說寫點醫學生生活的東西,如果有版友正在讀醫學系,或是立志要讀醫學系(當然也可以是立志不讀),希望可以讓你看完後有那麼點共鳴,或是那麼點Shock,又或是不認同,那伊森其實就非常開心了。
如果老實問我當初為什麼要讀醫學系,我真的答不太上來,我不像身旁一些人一樣有著什麼內心的鼓聲,高中三年讓我在學習能力上大幅提升,但是對於以後真的想做什麼,其實我很少和人討論溝通過,就連自己思考的機會也沒什麼,因為平常除了微積分向量、左忠毅公軼事班上合唱團指揮和棒球之外,能安靜思考的時間真的不多,平常也不太會有人跑來和你仔細分析生涯選擇。也是因為如此,迫使我變得像是讀了醫學系之後,才開始幫自己的志向找目標一樣。
更何況,醫學系的日子真的跟我想得不太一樣,這點好像以前也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所以想說如果把這樣的生活模式和心態寫下來,會不會有一兩個人因此有了不同的想法呢?
1.醫學系前兩年-「不是犯人捉到以後有什麼意義,犯人只是拿來捉的。」
醫學系前兩年其實非常普通,除了基礎學科-普生、普化、物理、有機化學和實驗外,就是一些選修的通識課,我相信前兩年的生活,各個學校應該都是大同小異。所以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把握這兩年的時間參加社團、壯遊、辦營隊、辦工作坊。
但是這兩個對一般人來說最快樂的兩年,卻也是照見我看不到目標最明顯的時候。
參加了半年的服務隊,卻只感受到沉重的情緒包袱,我維持著過往一貫任務導向的心態,永遠都會盡職地把交派給我的工作認真做完,但做完之後得到什麼,有沒有人因為這樣過得更好了,我是認真的沒有什麼感覺。
當大家哭的稀哩嘩啦,或是整天膩在一起通宵聊天時,真的讓我很受不了,因為當時的我不喜歡一堆人聚在一起分享複雜的情感,也不喜歡和人有深層的情感交流,所以過了一學期我就退社了。
後來陸續參加了網球社、模擬聯合國社(大二時接了社長),以及和學長姐們合作,以醫學生聯合會名義辦了數場高齡議題工作坊。辦完之後,不論是同學、參加者或是社團輔導老師,都給了蠻高的評價。
的確,那時的我如果接下了工作,鬼點子倒是蠻多的,把模聯之夜搞成政治鬥爭RPG,在PPT中穿插幾個讓人無言以對的冷笑話,雖然不見得算是個好的Leader,但是至少幫團隊注入了一些活水。不過活動結束後,真的得到什麼,實在沒有認真想過,只有籌備時想著Get The Job Done而已。
簡單來說,醫學系前兩年的我,是個平常讀書認真、生活作息規律節制、在各科考試都會仔細翻出原文書閱讀,通識報告也會力求考證精確,因此維持不錯成績。在人際關係上不會說出不得體的話,但和大家的聊天大多只限於「你等下要吃什麼?」「你周末有什麼打算嗎?」這樣的話題,加上我自認還算是有點幽默感,所以可以想見的是,我的人緣還算不錯,但也算不上極好。
我大一大二時曾經努力為自己讀醫學系找個好的理由,幾乎每天吃飯我都刻意坐校車,就連走路、坐捷運,我也一直想這些問題。原本以為由果推因只發生在高中數學的證明題,很荒謬,但是是真的。
(1)目標設定成→看到病人病情有所好轉是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呢?
也許很多人在讀醫學系以前都會覺得自己一定是這樣的人,不知道最後統計出來會是如何啦,但我不管用盡了多少想像力,想像一個老奶奶走出醫院時跟我說:「醫生~~謝謝你啊!!」時.............................................................................................................................................................................
.................................................................................................................................................................................................................................................................
事實很殘酷,我真的沒有太大的感受或喜悅感。我一直努力嘗試讓自己有點同理心,但到頭來真的太難想像了,這點讓我挫折很久,甚至到現在也許都有,因為我一直認為這是做醫生最需要的基本能力,那時我一直想,是不是真的走錯條路了呢?
(2)目標設定成→因為我對醫學有興趣? 這還不錯吧
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真是一個蠻棒的理由,試想對如果醫學有極高的熱忱,即使排除其他的因素,自然而然地會有著極強的使命感,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即使心裡不是以病人為第一顧念,也會努力把每一次醫治看得非常重要,這種想法其實頗像笑傲江湖裡的殺人名醫平一指,但那時的我對這種論調其實還頗為著迷喔。
但事實是,前兩年學的內容,老實說以後真的用不太到,我們並不會用微積分來算每天要看幾個病人,也不會用相對論把開刀時間拉長,那時的我真的感覺不到學這些東西到底要幹嘛,就跟高中時一樣。高中的古文,現在至少還可以被我拿來寫個雙關語笑話,但是普生、普化、微積分?No way...。若是要談論有趣,以平常的大堂課上百人一起上課,老師自顧自地講著自己的研究,學生在台下划手機這種模式,要產生興趣真的不容易(雖然醫學系上還是有不少人仍然對醫學有著極高的熱情,這點我是非常佩服的)
(3)目標設定成→因為我的專長在此,根據比較利益原則,讀醫學系正解
超級經濟學的想法,但從結果論來說,也沒什麼破綻。的確,有些人不考慮自己有沒有興趣,只看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別得心應手,這種人我也非常佩服,因為興趣和專長大部分時候是不同的,只是很多人並不接受這件事,就算接受,在興趣和專長之間,也更傾向選擇興趣。因為大家通常傾向於相信,有興趣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原動力,從而得到更好的工作品質。
北野武在超思考一書中說:「我一直不覺得我對演戲有多大的興趣,但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演戲作為生涯,因為沒有太大的興趣迫使我客觀冷靜的看待我的工作。」(不一定一字不差,但意思大致是如此)
咦?真的相當不錯的理由呢!不討論興趣情感等等因素,單純討論專長和分析能力,乍看冷血,但卻把問題快速而正確的簡單化,簡單來說,這樣的想法規避了目標、意義和成就感(Euphoria),卻意外在職涯成就與品質上獲得突破。對有些人來說也許難以接受,也不會是面試官愛聽的理由,但確實,這卻成了很多人至今仍然在自己崗位上持續奮鬥的原因。
但是如果說穿了,我當初會這麼選擇的理由甚至也沒有第三點高尚,我當初只不過是希望我和身邊的人可以生活得有尊嚴,有點收入,買個小房子,早上安安靜靜的煎蛋、看15分鐘的NHK劇場,聽喜歡的樂團和他們的專輯,晚上摺摺衣服做家事,敘著天倫之樂而已,怎麼現在會搞得這麼複雜咧...
我的醫學系前兩年,較接近以第三類想法生活著。套個最近在迷的Netflix韓劇「秘密森林」中,沒有情感的檢察官黃始木說的:「不是犯人捉到以後有什麼意義,犯人只是拿來捉的。」的確是任務導向主義者的思想精髓啊
(下篇待續)
因為精神疾病,大腦情感部分被切除的黃檢察官,真是完美的演繹了撲克臉與坐懷不亂的深刻奧義啊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