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關圖片

 

 

 

「精神好差喔! 現在這時間讀了也讀不好,放棄掉又覺得可惜...」

 

這種困擾以前經常讓我這種對時間斤斤計較的人,感到無解。有趣的是,越是宣稱自己擅長管理時間、善用時間發揮高效率的人,就越容易有這種抱怨。

 

但其實,如果能夠想通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不但可以不浪費這個品質糟糕的時間,還可以讓庸碌的醫學生不會把背部的肌肉群背成胸部的肌肉群,又或是把巨噬細胞(Macrophage)的腎形細胞核,栽贓給肥大細胞(Mast Cell)。那就是:

 

人對外在環境刺激的敏感度遠遠高於文字的說明。

 

聽起來實在太晦澀了,舉幾個例子來說說看吧!

 

假設今天上了3門課程,分別是上肢骨骼、下肢骨骼和肋骨。我現在從3堂課各選一個代表性的醫學名詞,要你記住他們個出自哪裡,分別是: 肱骨(Humerus)、舟狀骨(Navicular)和鎖骨下肌(Subclavius   Muscle)。

 

記好了嗎?

 

現在,如果改要你回想那三堂課,你各買了什麼飲料放在桌邊呢?      (義美奶茶、可爾必思、木瓜牛奶)

「義美奶茶」的圖片搜尋結果 「可爾必思」的圖片搜尋結果 「木瓜牛奶」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兩個問題哪個比較容易回答呢?

 

排除一些有醫學背景的同學或醫師,沒意外應該是後者吧?

 

也許在這個小例子中差別還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在醫學系(或其他科系的情形我必較不熟悉)的大堂課中,每50分鐘大約可以帶進將近100個身體部位或專有名詞,而且他們的分類通常是一層、一層又一層的複雜。

 

有些是革蘭氏陽性菌,有些是厭氧菌;會造成腹瀉的微生物中,前一堂教了一個細菌,後一堂又教了個真菌。要想要在從零開始的情形下,不搞混他們各出現在什麼章節,還真是折煞人啊。

 

學習這種必須要明確分類不搞混的科目,我個人除了每天用空閒的細碎時間在腦子裡潛心默念幾遍,或自己當老師背給別人聽,也會使用一點點小技巧幫助自己的分類,一言以蔽之,就是

 

用外在環境的差異幫冷冰冰的知識畫上不同記號。

 

在這裡提供幾個小小的應用例子給各位辛苦的學生們參考。

 

1.睡眠區隔法

前一天晚上記熟A類的___(骨骼/肌肉/寄生蟲/憲法/牛頓運動定律...自己填空),睡完覺隔天一早再讀B類。

 

之後要回想誰是A,誰是B時,我就可以藉著回想「那天讀的時候天色是暗還是亮」,或者「那時候是在吃不健康的樂事洋芋片,還是早餐的煎蛋」,區別這到底是A還是B類了。

 

2.食物區隔法

吃不同種氣味特色鮮明的食物,而且最容易搞混的兩類,要吃差異最大,甚至大到讓你想笑的食物。

 

比如說我經常搞混到底讓肩胛骨做Abduction(向外展)或Adduction(向內縮)的肌肉各有哪些。那我也許可以在讀Abduction肌肉群時吃臭豆腐,隔天讀Adduction肌肉群時喝玄米茶............

   「玄米茶」的圖片搜尋結果

 

天啊這兩個東西如果同桌放在一起當套餐,我都忍不住要在廚師面前捧腹大笑了XDD
差異越是讓人感到莫名的荒謬,分門別類的堅固性就會越強。請相信我,我親身測試過的。

 

當然,套用這套方法前,請先摸摸自己的肚子有本錢「記多少類」,因為你記越多類,就要吃越多東西......
 


罪過啊罪過(合十)

 

3.糗事區分法

 

記得遙遠的國中時,在補習班上酸與鹼這堂課時,有同學舉手問老師:「什麼是離子積?」

 

結果同時間,櫃檯和教室聯絡用的對講機就鈴鈴鈴大聲的響了起來。


我永遠記得老師那時一臉尷尬的說:「恩......來......我先接個電話喔......」



其實不是什麼特別的糗事,只是那時候老師的樣子實在太侷促不安了,所以每次想起來,我就會莫名其妙的噗哧一聲笑出來。

 

也就是因為這樣,我雖然國中理化學了什麼已經半點都不記得,但我永遠記得離子積的公式是什麼。



冰冰冷冷的Rhomboid Major Muscle(大菱形肌)太難記了,但如果講到那裏的時候,恰好有人放個屁,或是有人拎著書包偷偷離開教室,那你大概永遠忘不了這個詞了吧。

「放屁」的圖片搜尋結果

 

請記得,善用學習該學門的時候,同時發生的事情,它會讓你在歡樂中牢牢記得其類別。
 


Take Home Message:

用外在環境取代文字記憶,幫分門別類式的工作各自標個鮮明一點的色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沙丁魚伊森 的頭像
    沙丁魚伊森

    沙丁魚伊森的庸碌時光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