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edical books」的圖片搜尋結果

 

上篇從大一說到大二生活。談到了任務導向的我如何在大一大二的生活中感覺到困惑,又有時候感覺得到救贖。

 

2.醫學系第三年

嚴肅的部分

簡單說明一下目前醫學系的學制,目前的醫學系是讀6年畢業,接下來再做2年的PGY(畢業後專科醫師訓練)。

 

在6年的時間內,前2年是基礎學科和通識、語言課程,第3、4年則是基礎醫學的學習,要學習的科目包括大體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神經解剖學、寄生蟲學、病理學、藥理學等等的主要科目,還有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胚胎學、營養學等等一般被認為比較次要的科目。

 

在大四結束時,要先參加第一階段醫師國考-基礎醫學部分,上述的內容幾乎都是要考的,所以可以想見這兩年幾乎是大學六年內最辛苦的時候,也是我現在正處在的階段,尤其是在醫學系從七年改制成六年,也就是說,現在的醫學課程是被壓密膠結的狀態。

 

在剛改制的前兩年,大三大四據說真的不是人過的日子,但現在隨著微生物免疫學、生物化學這些課程慢慢下放到由你玩兩年的大一大二,平衡負擔之後,應該會稍稍好過一些啦。

「醫學系 學制」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取用自醫教電子報第140期106年4月15日發行,不做任何商業用途,若有版權問題,煩請告知,將會盡快撤下。謝謝!

 

大三醫學系的學習狀況(血淋淋的部分)

不過大三大四的醫學系教授上課情形,相信許多人都有耳聞這個並不假的傳聞:也就是切投影片如風,講肌肉名稱如上膛機關槍,一份上百頁的講義,經常2小時內就被Over掉,一天上課8小時是極為常見的事情。

 

以前常會聽高中老師說認為考醫學系不應該老是看分數成績,應該看重人格特質和愛心,這部分我只同意一半,醫學課程雖然大多不像數學物理,是死的背誦性內容,但課程的組織極為複雜,加上老師的講義常常沒有適切的整理,內容看起來往往有點凌亂,所以必須要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三個階段:

 

1.在腦中整理、分類出課本/講義上跳躍式的內容和先後順序

2.理解這段內容到底要說什麼

3.熟記(必須要到能夠把這堂課再教一遍的程度)

 

所以我必須要說一件有點現實的事情,那就是說記憶力或理解力不好也能讀醫學系真的是騙人的。雖說努力可以補足一部分,但是在醫學系中,時間有限,進度不會為了你慢下來,也許在你打算駑馬十駕的時候,新的學門就要帶進來了,而如果前一部分沒有學好,接下來只會越來越吃力而已。

 

舉例來說,我如果剛學完了人體骨骼,進入到肌肉,會發現老師上課經常會用:「這塊肌肉起始於哪塊骨頭的哪個突起,終止某塊骨頭的某個凹槽」,而我們必須要自己回想這兩點到底在什麼位置,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再藉此判斷這個肌肉會帶動身體怎樣的運動。如果前面的骨頭沒學好,到了肌肉並不會就是全新的開始。

 

理解力與記憶力的問題,到了進入醫院實習或PGY(專科醫師訓練)時,可能會變得更加明顯。

 

我覺得人的理解力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連白米也嚼不好的人。即使在教室中學習被人消化、整理、呈現給你的知識(白米),也無法找到好的學習模式的人。

「白米」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二種是可以嚼好糙米的人。可以在教室之外的環境理解吸收的人,比如說在醫院中實習的情境,沒有系統化的知識,只有零散的Case和病人,前輩也是看到什麼就提點你一下,不會是在圖書館或安靜的咖啡廳學習,而是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甚至是要和其他人擠來擠去才能學到獨門傳授的經驗。

「糙米」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覺得這是最困難的一種學習模式,就像是騎馬射箭一樣,在「動」的環境下學習「靜」的知識,除了要有一個極為穩固的心智圖書館,更要有強大的理解整理能力。

 

最後一種則是最常見的人,也就是能嚼好白米的人。如果別人給予你經驗得來的學習方法,和容易消化的知識,你能夠學得好。我自認大概就是這類的人。

 

其實第二類的人很少,所以讀醫學系(或者說是從學生進化成職業技能吧)要克服的障礙,大概就是從吃白米進化成吃糙米吧。

 

完全沒有歧視第一種人的想法,但是我的想法是,你的職業生涯有限,雖然應該相信努力能創造的成果可以很豐碩,但也應該了解它有跨不去、或沒時間跨過去的Gap存在。

 

也許現實,也許討人厭,但至少誠實來說,我的想法一直是這樣沒有改變。

 

 

大三醫學系的生活百態

在我們系上,有些人會把活動、社團推光光,盡量維持上課全勤、不過晚睡早起、天天定量複習的生活;另一派人則像是一天有48小時一樣,繼續留在社團,而且職位甚至因為年紀大而更加吃重(我的兩個室友就是這個情形),這些人平常就像我們高中學的催化劑一樣,你上床前和起床時大多能看到他們,但中間去了哪做了什麼完全無從得知。

 

這些人的晝夜顛倒,體力讓人欽佩,活在惡劣的低預算飲食條件下,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他們通常倚賴共筆維生,到了考前兩三天才開始把自己關在小房間哩,通宵準備考試。奇怪的是,考出來的成績居然也不會和你我差距太大。

 

更有一類的人,對學習懷著滿腔的熱忱,下課時就會黏住老師,讓老師忘記上課,不論在接駁車裡、餐廳裡或實驗室門口,都可以看到他們捧著原文書,帶著吟吟的微笑快樂的學習。這些人就像飛狐外傳中五毒藥王的女弟子程靈素一樣,通常對於未來有著清楚而冷靜的打算,用紮實的學習和聰明的選課維持頂尖的成績、在研究所做點小小實驗,甚至是爭取在醫學生大大小小的聯會、學術活動中嶄露頭角。

 

從這些人身上,真的可以感覺到他們對醫學有著確實的興趣,而且以學這些東西為樂。我有個被我偷偷叫做「親核基」(Nucleophile)的同學,大概就是這樣的典型,下課時就像塊磁鐵般往講台快步移動,每天看著她總是掛著菩薩般的笑容,卻是認真地轉著筆看書,有時看到她,不管自己讀書了沒有,都覺得有點罪惡感呢!

「程靈素」的圖片搜尋結果

▲是說我還是覺得電視劇真的把靈素設定的太美了,人家明明就是內在美的一朵小花說...

在大學中,所有人的興趣分化的更加明顯,而通常考上醫學系的同學中,必定不乏一些涉獵極為廣泛的人,而這些人即使在繁忙的大三大四,仍然會繼續堅持的投入大量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和上一類不同的是他們做的是很多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加分毫無幫助。

 

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我有個同學對機械非常有興趣,有興趣的程度高到自己籌辦了一個人工智慧工作坊與讀書會,架設了官方網站,每天上課坐他後面時,他幾乎都在翻閱一些工學院冷門的機械導論書籍,並且拿著自己的筆電劈哩趴啦的打著字。更有人可以在區段考試(類似大三大四的段考)前一天,騎腳踏車約1個多小時,到南勢角聽民族學的演講,回來後再開始翻共筆準備考試。

 

醫學系的人有個特質,那就是每個人在一起時大多相談甚歡,每個人也都掌握著非常成熟得宜的應對分寸。但是他們常常私底下都偷偷進行著非常瘋狂的計畫或行動,而且很少讓其他人知道。當初考進醫學系的我以為在這個環境裡大都是同溫層的人物,對未來生活偏向打安全牌,事事都謹慎考慮再行動。但沒想到進去之後,還真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呢

 

講了半天,我的醫學系日子現在......?

 

我猜進如果要為進大學的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程度排個名的話,醫學系應該是名列前茅的吧?(不負責任猜測XD)

驚訝、自卑、困惑、演化、成長幾乎每天都在我的腦子裡無聲的劇烈進行著,表面上沒什麼改變,但實際上,這正是伊森在這醫學生專欄中最想分享的部分呢!

 

成長就是這麼回事,在你自以為成長的時候,又會不小心被老天爺偷放的階梯絆了一下。

-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黑天鵝綠(Black Swan Green)

「black swan green」的圖片搜尋結果

心中的問題還有不少還沒獲得解答,但至少對有些體會或自以為體會的部分,先盡量嘗試寫出來,不期望太多人看到,但如果有1,2個人因此觸類旁通到什麼,不是也蠻棒的嗎

arrow
arrow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