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在學習碎碎念的第一章就寫休息好像有點奇怪,只是我覺得休息就像是職業傷害預防一樣,如果只知道讀書的方法,卻不知道休息的方法,很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巨大的傷害,而且讀書效率也會比原來大打折扣。

 

 

1.什麼是休息?

休息可能是一個有多重目的的行動,每個情境、每個人的休息也有可能為了不盡相同的目的,但是如果盡可能精準的定義休息在各種條件下都適用的元素是什麼,我會給的定義是:

 

目的在預防或消除「疲勞」的行動。

 

換句話說,如果要正確的休息,就必須要正確的認識當下的疲勞或是即將到來的疲勞是什麼。

根據「疲勞不過夜-V字形恢復法」的作者裴英銖醫師的歸納,我們可以把疲勞分類成三種類型[1]:

 

(1)肉體上的疲勞→

簡單來說就是肌肉運動所需的熱量不足夠。造成的原因除了體能訓練、打球之外,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一個因素,那就是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所以啦,大家一定經常有坐在書桌看書看到忘神,起身後突然發現肩頸痠痛的感覺吧。其實,如果你集中式的訓練某塊肌肉,或是坐、站的時候讓身體姿勢長期固定又缺乏支撐,乳酸就很容易固定的堆積在同一個地方,當然這絕不是唯一的原因。

「fatigue」的圖片搜尋結果

(2)精神上的疲勞→

你是否曾經在學測或檢定考試前緊張到肚子翻騰,或是像射鵰英雄傳中,馬鈺教郭靖如何睡覺時,他心中老是牽掛著他的女人們而心如潮水?這類疲勞如果講白話點就是心靈上的疲勞,緊張、壓力大、憂鬱。

 

對我來說,我非常不喜歡>3人以上一起吃飯社交的場合,因為每個人說話都有所顧忌,而且大家東一句西一句,還要擔心場子冷場子熱的問題,一不小心講錯個話,大家就要面面相覷。所以我每次從這種飯局回來,都感覺到心理上疲勞無比,這也是一個例子。

 

又比如說在現在Facebook、Line猖獗的時代(很抱歉必須這樣措辭),不得不立刻回訊息的人情壓力、等別人訊息趕快傳來的壓力,或是社群媒體上使人憤怒不平的負面訊息,在現在學生生活圈中,更是越來越常見了。

「Social media」的圖片搜尋結果

 

(3)神經性的疲勞→

這種疲勞我覺得在台灣的學校,不管是中小學、大學中是最常有的疲勞,教學方式必須負上很大的責任。但奇怪的是,大家最常忽略的好像也是這種疲勞捏。

 

這種疲勞主要來自長期的做同樣的事情,比如說坐在教室裡上8個小時的課,或是把自己關在圖書館裡讀12個小時,就算中間有適當休息,也很難避免這種神經性的疲勞。

 

跟大家分享個趣事,我在接觸疲勞恢復這方面的東西之前,幾乎覺得自己可以專心致志待在圖書館讀8個小時。結果有一次我在圖書館對面碰到了一個念書很用功(現在想想應該是不懂得休息)的正妹,我心想怎麼可以輸給他呢?於是他讀多久,我就跟著讀多久,沒想到居然從中午讀到晚上11點圖書館關門

 

那天我讀的解剖學和胚胎學,事後重新複習時發現,幾乎形同沒有讀,因為到後來已經接近精神崩潰的狀態。這也是神經性疲勞的例子。

 

人家常說職業倦怠,或是續航力怎麼越來越低,每天做一樣的事情讓注意力越來越低,甚至忘東忘西,都是這種疲勞的警訊。對我來說,這種疲勞是最難解的一種,因為普通的休息無法有效恢復,而且我讀醫學系的時候,報告、考試常是一個禮拜一個禮拜塞過來的(英文講的Avalanche哈哈),為了趕上死線,有時就是非要面臨這種疲勞不可。

 

但幸運的是,這種疲勞並非無解,之後再慢慢來分享。

 

最後,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三種疲勞可以是相互連通的喔! 
心理學的研究曾發現,人的身心感受雖然是分開的,但是在我們的認知系統中,很難把兩者區別出來。      

 

  所以如果老是覺得心情鬱悶、什麼事都不想做,但是又苦於找不到究竟煩惱何事時,很有可能是身體上的疲累影響心裡的感受。

                                

                                                                                      

 

本章Take Home Message-

步驟一:決定如何休息前,請先想辦法分辨出自己疲勞的類型,才能收對症下藥之效。

 

參考資料:

1.疲勞不過夜-身兼三職名醫教你如何從疲倦谷底快速回復的V字復原法,裴英洙著,商周出版。

 

 

arrow
arrow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