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18500991-143811686.png

把《惡之教典》最後一頁闔上時,是晚上九點多,一個人在宿舍時。儘管五月初的夜晚潮濕燠熱,蛙鳴震耳,房門之外盡是區段考後學生毫不客氣的激情嘶吼與大笑聲,整棟宿舍由內而外燈火通明,我卻反常地感到一股冷颼颼的,從腳底直竄而上。關上燈、鎖上門後,總要一再回頭確認背後暗處,沒有一個拿著棕色獵槍、胸口鮮血汩汩流出、臉上掛著扭曲而僵硬笑容的英文老師,一邊講著無聊的英語雙關冷笑話,一邊填充著子彈......
 

老實說,個人覺得這部小說的劇情設定、敘事推進和爆點安排,都稱不上是非常新穎別緻,且部分殺人過程的描繪也偶爾讓人覺得有點出戲,覺得不像是現實生活中有可能成立的事情。我覺得這部分算是小說的主要的敗筆—要單純只用文字表現出近在你我身邊的切身恐懼感,是一件非常微妙而困難的事情,個人覺得在這部分,雖然可以看的出《惡之教典》不斷試圖用人物的過往來立體化角色性格,可是在敘事的細膩度上,貴志祐介的功力可能就不如吉田修一、 綾辻行人或史蒂芬金等人(也許會有些人不太同意就是了)

不過,《惡之教典》之所以讓人讀完後,還能留下極強的恐怖後勁,在於蓮實聖司這個角色的成功—不像他周遭的人物那樣只有單薄的形象,他匯集了鮮明立體的形象、完整交代的背景、和「怪物」般的超現實殘忍,因此讓人特別對這個謎樣般的角色感到著迷。

關於蓮實聖司

1356550042-1677577316_n.jpg

在小說中,蓮實聖司的邪惡本性必須追溯到他小時候。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的蓮實,具有過人的智商,但是漸漸地,父母開始察覺到這個孩子似乎對他人的情感完全無法同理,並且以操弄別人的內心世界為樂。小說中提到了他幼稚園時期,就計畫了一起縝密的「意外」,讓苛薄的班級導師被他的筆尖「不經意」刺穿手掌,從此離開幼稚園教職。對我而言,這起事件令我發毛的程度,也許不下於他國中時殺害父母、甚至是最後的40人大屠殺。因為我發現,他父母對自己兒子有一點是看錯了:蓮實絕非對他人無法同理,他不過將同理用在了其他地方而已。

在《失控的同理心》一書中,曾經提到了認知的同理心和情感的同理心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舉例來說,如果眼前有個孩子正在哭泣,認知的同理心指的是你能夠知道這個孩子可能正處在悲傷的情緒;而情感的同理心則是指你因為看到了別人哭泣,自己也跟著感到難過。書中也提到,心理變態其實具有大多具有非常高的認知同理心,只是幾乎沒有情感同理。

讀著小說,心裡想到的一直是這件事。蓮實聖司這個人物,確實顛覆了我們過往對於殺人犯衝動、粗暴的認知,他以一個反常冷靜、思慮周延的樣態出現,不為殺人本身的快感而殺,每一刀、每一顆子彈,都是利益權衡之後的精密盤算。對他而言,所謂的快感,應該是在校園裡建立起自己的王國,用他那高的異常的認知同理為工具,操弄所有師生於股掌之間。於是為了這個長遠的目標,他表現得超乎理性,簡直就像是地按表操課的好學生一般,但是諷刺的是,他用極端理性的態度所欲完成的,卻是像食慾、性慾、刺激感一般那麼原始的人類欲望。

盤旋不去的烏鴉

blogger-image-1483052696.jpg

我覺得《惡之教典》另一成功之處,就是小說中反覆出現的兩隻烏鴉—霧尼和福金。

「殺死思考之後,記憶便緊緊跟著他不放。」蓮實用精心布置的電極裝置電死福金(思考)後,每次在他犯案時,霧尼(記憶)便會在沾滿鮮血的殺戮之地上空盤旋,彷彿冷眼旁觀的說著:「你在哪裡做了什麼,我全都知道。」

思考與記憶的象徵並非憑空捏造,事實上,霧尼和福金是北歐神話中的兩個烏鴉神,霧尼和福金的名字本身就分別代表了思考與記憶,這兩隻烏鴉在白天時會飛到人間到處探查,夜晚時則飛回奧丁的肩頭上稟告消息。因此,這兩隻烏鴉彷彿也預示了蓮實的犯行最終會被拆穿。

1354702576-2706236365.jpg

所謂的殺死思考是什麼意思,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我個人偏向認為,在蓮實每一次殺人之前,都有能夠思考「是否要殺」的機會,也就是良知跳出來踩煞車的機會,但是相對的每一次他選擇殺人後,那如風中殘燭一般的良知,就一點一點地被他殺死;而殺戮的記憶則越來越堅固,最終就像他改不掉的三便士謀殺口哨一樣,成為一種習慣。

也許,蓮實老師的良知並非一開始就不存在,而是伴隨著一次次的喋血,被他自己給殺死的。

可怕的群眾心理

在下集的校園屠殺中,最讓伊森感到不寒而慄的敘述,除了貴志祐介用「點名簿打勾」這個老師的每日例行公事,變成每處決一位學生時,做記號確認的恐怖清點,另一個就是描述所有待宰羔羊在燠熱的夏夜教室中,搭起屏障後,接近群體瘋狂的群眾心理。

平常的模範生,開始大聲罵著髒話,指使其他同學用自殺式的行為,進行求救;喪失理智的學生,把趕快揪出歹徒的渴望,和對老師平日的厭惡搓揉在一塊,集體喪心病狂式的用私刑處決了討人厭的柴原老師;平日對蓮實老師的盲目擁戴,阻止了所有理性思考的可能,導致了最終的悲劇。

人的自私和盲目,在危急時刻往往會被逼出來,即使捧著書的我們可以對他們的黑暗人性感到嫌惡,但是誰又知道碰到了同樣狀況,我們真的會像自己所想一樣的大愛慈悲嗎?

閱後所思—無愛的教育現場

43942403cf5993b8677cc8facfe4b24d.jpg

也許看完本書後很少會有人特別去討論,但是我從這本書中所勾勒的晨光高中,看到的是一個沒有愛、沒有熱忱的教育現場。行政者只想要用低成本息事寧人,教師要嘛是壓低身段,拉近和學生距離,做個受學生愛戴卻從不糾正學生缺失的小丑,要嘛就是冷眼漠視、做完基本工作,鐘聲一響背起包包走人。

看著看著,其實心裡也有些感慨,在我的求學生涯,當然沒有遇到像小說中描述得如此糟糕的老師,但是一路走來,真的深深地感覺到基層教育對於學生想法的扼殺。當上頭的老師從一開始就已經拒絕和你討論是非對錯時,學生未來又如何會想要去探究與懷疑這個世界呢?更甚者,就像是小說中描寫的,學生和老師以對立關係,在作弊一事上,互相想辦法鬥智壓過對方,老師做的不是和學生去討論作弊的對錯,而是用干擾電波阻擋學生傳簡訊,是否是本末倒置了?

當然,伊森也承認現在做老師真的非常辛苦,不能打不能罵,所以可能也知道那些熱情耗損的老師們,對於如何教的挫折感所從而來,因此會覺得用權威式的命令可以更快速讓學生接受到「正確」的觀念。但是短期的速成,抹殺的卻是學生從是非對錯的一來一往辯駁中,培養的理性思辨力,而這難道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嗎?

希望有一天,走進小學教室中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有點嘈雜混亂、卻是學生能真的和老師好好說話的地方,老師不把學生的錯誤當成笑話,學生不將老師的話奉為圭臬,彼此尊重的小小論壇。可是我想,大概很難吧?(嘆

結語

小說結末處,倖存者伶花擔憂著蓮實老師如果沒有被判死刑,而只被關進監獄,以他的聰明才智,一定會想辦法逃出監獄,逃獄之後必定會想盡辦法獵殺兩位倖存者,留下了開放的結局。不知道這是否隱含了貴志祐介本人對於死刑的一些看法呢?這我們也不得而知,不過據說作者創作《惡之教典》時,只是想要提醒讀者,蓮實聖司這樣帶著假面具的惡魔,可能和你我的生活沒有想像中如此遙遠,也許近在眼前,也許混在一群被視為「正常」的人之中。所以小說讀起來,題材也相對淺白易懂、娛樂化。建議大家茶餘飯後想要來點驚悚的調劑時,不妨抓起這本書讀讀!

#所有圖片只做交流之用,如有侵權煩請告知,謝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惡之教典 貴志祐介
    全站熱搜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