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並沒有先看小說才看電影,主要是因為真的沒有時間,雖然我也擔心看完電影後就不想再看小說了,但是最後仍然覺得如果劇本寫得好,破梗就不會成為看小說的唯一目的了,當然主要原因是因為Netflix本來就有這部。

 

  全片圍繞在一件簡單的殺人事件,一位個性陰鬱灰暗、身材瘦小且獨來獨往的中學生柏木,早上被發現被埋在學校旁的雪地裡斷氣多時。電影對死亡畫面輕描淡寫,沒有見血,沒有尖叫,也沒有驚悚的配樂,短短一幕近拍死者蒼白的臉龐就結束了。

 

 整個故事結構可以說是放射狀進行的,從一件平凡的地方案件,最後卻產生蝴蝶效應般的結果,映照出整間學校,以至於牽連於師生之後的社會百態。有點類似「聽說桐島退社了」,一個人的消失,讓原本表象的平衡瞬間崩壞。而分裂出來的支線則大致有幾條:

  1. 涼子和神原等人對抗學校獨裁式的一言堂教育和事實掩蓋
  2. 樹理、松子的告發信以及各自的家庭問題
  3. 原本看似無關的大出霸凌問題在事件中意外成為焦點
  4. 小森老師的支線又可再細分:
  1. 老師世界中的派系以及日本傳統就職制度帶來的階級霸凌
  2. 老師鄰居的家暴問題以及被虐待妻子因嫉妒而來的報復
  1. 柏木同學與神原之間的特殊關係

 

每一條支線都是以柏木為骨牌起點所爆發,或者說柏木的死作為所有人的鏡子,映照出並且強迫每個人去照見那個不想看到的自己,那些真相就算會讓人受傷害,但除了面對實在別無他法。涼子因為柏木而發現自己是個高喊正義的偽君子;樹理則因為偽造的告發信在審判中被揭穿,因此發現自己內心早就被對世界的憎恨佔據;大出則在被誣陷的過程中體會自己故作凶狠的背後其實是膽怯;小森老師則在被鄰家妻子先偷窺信箱後暴力攻擊的事件裡,發現了不沾鍋維持完美形象,並不是解決人際關係、師生關係的出路。

 

  兩部電影所建構出來的人際關係網其實複雜至極,但是最後卻又收束的極快,電影最後選擇了神原這個混雜了所有人物面貌的無臉男提示了電影的寓意。神原有著涼子的正義感、柏木的孤僻、小森老師的濫好人心態還有大出的陰暗身世。審判最後的重點早已不是揪出兇手,因為人人都是手上沾滿鮮血的加害者,重點在於如何贖罪。神原說他的見死不救是直接的因果關係,但他真的有罪嗎?大出最後獲判無罪,就代表他的霸凌行為獲得原諒了嗎?

 

 電影到了最後,提示所有人:其實根本找不出任何一個人該為柏木的死負責。當今的社會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當責任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當言語也可以成為殺人凶器時,誰有把握能揪出真兇?

 

於是,審判不再是審判,而是還原真相、痛哭一場之後,徹底放下既定的事實,因為除此之外,再無他法可以維持永遠的心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沙丁魚伊森 的頭像
    沙丁魚伊森

    沙丁魚伊森的庸碌時光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