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500991-143811686.png

把《惡之教典》最後一頁闔上時,是晚上九點多,一個人在宿舍時。儘管五月初的夜晚潮濕燠熱,蛙鳴震耳,房門之外盡是區段考後學生毫不客氣的激情嘶吼與大笑聲,整棟宿舍由內而外燈火通明,我卻反常地感到一股冷颼颼的,從腳底直竄而上。關上燈、鎖上門後,總要一再回頭確認背後暗處,沒有一個拿著棕色獵槍、胸口鮮血汩汩流出、臉上掛著扭曲而僵硬笑容的英文老師,一邊講著無聊的英語雙關冷笑話,一邊填充著子彈......
 

老實說,個人覺得這部小說的劇情設定、敘事推進和爆點安排,都稱不上是非常新穎別緻,且部分殺人過程的描繪也偶爾讓人覺得有點出戲,覺得不像是現實生活中有可能成立的事情。我覺得這部分算是小說的主要的敗筆—要單純只用文字表現出近在你我身邊的切身恐懼感,是一件非常微妙而困難的事情,個人覺得在這部分,雖然可以看的出《惡之教典》不斷試圖用人物的過往來立體化角色性格,可是在敘事的細膩度上,貴志祐介的功力可能就不如吉田修一、 綾辻行人或史蒂芬金等人(也許會有些人不太同意就是了)

不過,《惡之教典》之所以讓人讀完後,還能留下極強的恐怖後勁,在於蓮實聖司這個角色的成功—不像他周遭的人物那樣只有單薄的形象,他匯集了鮮明立體的形象、完整交代的背景、和「怪物」般的超現實殘忍,因此讓人特別對這個謎樣般的角色感到著迷。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來聊一點西洋音樂。

"Quizas Quizas Quizas"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西班牙語歌曲,最早由古巴歌手 Osvaldo Farr'es在 1947年作詞作曲,並且由Bobby Capo'演唱。後來這首歌被眾多歌手翻唱,有名的版本包括了以"Smile"一曲聞名世界的60年代爵士歌手Nat King Cole,還有比較近期的盲人美聲Andrea Bocelli。

 

 

NKCole1200px.jpg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8459270_1861243283949923_505848959_n.jpg

《興趣無用論》從書名看會以為是村上龍反駁興趣意義而寫的長篇論述性著作,但翻開書後發現他幾乎什麼都談,更像是一篇漫談村上先生本人對於職業生涯與人生的散文集。

雖然個人讀後並不完全贊同村上先生所闡述的論點,但是仍然欣賞他作為作家的坦誠,也相信一位好的作家應該在眾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中,保持超然的批判不合理之處,所謂「文以載道」才能真正成立。

重要文句摘錄

如今充斥四周的興趣,一定存在那個人所屬的團體內部,高尚且盡善盡美。它不會讓人實際地重新思考,時而改變思考方式或生活模式。所以,在興趣的世界裡沒有威脅自己的事物,相對地,不會遇見或發現撼動人生的事物,也沒有令心神為之一振,提升心靈的失望、歡喜和興奮。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686707_515657265435061_1890039940659000586_o.jpg

光從中文名字來看,《破案神探》這個劇名實在相當誤導人。因為這部劇中沒有一個人以「破案」為目標,也沒有一個像是福爾摩斯般天生聰穎敏銳的「神探」。正因為如此,一開始看的時候實在有點受不了。不過只要看到英文劇名Mindhunter,就大致可以了解這齣劇的基調。如果要一句話來總結本齣劇想說的問題,我會說是:

從「兇手是誰?」到「什麼造成兇手?」

在1970年代,霍頓警探和一些FBI研究員開始發現,某些犯罪者的動機已經越來越不明確,無法用單一因素來簡單歸因。因此霍頓和比爾組成了研究團隊,希望能夠了解相似性質的殘暴殺人犯,是否擁有類似的心理狀態,以及童年時的遭遇和壓力因子,如何觸發他們往後的犯罪行為,並以此預測更多動機模糊的殺人事件發生。故事軸線由研究團隊踏上的公路之旅為軸線,展開了一場對於犯罪心理的辯證與推理。

破案神探的時代背景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6269cee00535cd913b3656526bf2462.jpg

村上春樹2017年的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依舊維持了他過往作品的曖昧性,難以用單一解讀角度去討論本身象徵寓意,既可以說是抹煞了討論意義的可能性,也可以說是開啟了多元解讀和對立見解的起點。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日本國內引發討論的是卻是將近千頁小說中,一小段提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回溯文字:「也就是南京大屠殺事件。日本在激烈的戰鬥之後佔據了南京市內,在那裡進行大量的殺戮。...中國死亡的人數有說是四十萬人,有說是十萬人。但四十萬人和十萬人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這段文字隨即在推特和日本文壇引起右翼人士的批評,《永遠的零》的作者百田尚樹甚至批判村上「為了得到諾貝爾獎,討好中國」。但是個人覺得這樣的爭論已經模糊了文學討論的焦點,其實在過往村上的小說中就經常藉由角色之口提及歷史事件,像是《發條鳥年代記》中的諾門罕戰役,雖然可以理解日本社會長久以來對南京大屠殺的主流立場(甚至有些人覺得南京大屠殺是中國偽造的歷史事件),但是在文學作品中討論這樣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對文學的純粹性實在是一種傷害。

村上文學創作思考的投射

《刺殺騎士團長》的主角設定為一位36歲面臨中年離婚危機的肖像畫作家。正因為如此,村上藉著「我」之口,乍看是討論畫家本身對於肖像畫的見解,其實也是村上本身對於文學創作世界的考察。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ainspotting-2-poster.png
相較於猜火車的奔放和浪漫,猜火車2顯得內省許多,甚至偶爾有些沉悶無聊,但是2的無聊本身可能就是電影想凸顯的主題,也許導演想告訴大家的就是這20年有多無聊。

在Renton選擇生活後的20年,顯然生活並沒有選擇他,工作短暫做了一會就被炒掉,促使他返回愛丁堡重新找回他過去的同伴。而其他人顯然也沒有混得比較好:Spud和老婆若即若離,差一點要自殺;Simon把家財散盡,但仍想辦法支持女友開妓院的計畫;Begbie更慘,因為暴力行為被關進了監獄。選擇生活卻不知道為何而選,只是為選擇而選擇,生活霸道的將所有人捲入這巨大的漩渦,要求人在限定的框架裡選擇,卻不鼓勵人思考為何而選,電影中的失落正是由此而來。

Y世代的失落

看完電影,真的可以感覺到當年年少輕狂的憤青們都老了,Spud有了家庭、Simon不再讓人家叫他變態男、Begbie能夠和兒子理智溝通,看的時候有那麼一點鼻酸,畢竟自己的人生剛好就是T1到T2的20年,和他們一起長大變成熟,竟也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正因為如此,也對這20年是如何被生活偷走的,更感同身受。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7901500_1835129929894592_42816885_o.jpg

維多利亞州國會大廈(Parliament of Victoria)位在墨爾本歌劇院林立的春天街(Spring St.)上,是全澳洲最古老的公共建築。

到這裡來的大眾運輸方式包括以下幾種,每一種下車都可以在5分鐘內步行到喔!

Bourke St./Spring St.站—35號路面電車(最有名的木造復古環狀線!)
Parliament Station站—35/86/96號路面電車
Parliament Railway Station站—地鐵站,但基本上如果住市區,坐免費路面電車較划算

Spring street固然沒有英國倫敦Haymarket歌劇院蔚為風景那樣的壯觀,不過漫步在冬日的街上,獨特的黃棕色磚石建築,和典雅的哥德式屋頂,也相當有英倫風情喔!
為了寫這篇文,其實伊森稍微爬了一下之前的文,意外的發現國會大廈好像在國內去墨爾本旅遊的人中,不算是常去的地方呢!但是真正去過一次後,我真的非常推薦大家一定要撥個半天去看看(沒去會很後悔),是一個很享受、又能對澳洲歷史有更深認識的好地方呢^^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ainspotting.jpg
猜火車這部電影,我已經前前後後看了3次了。

第一次看是人在國外的時候,配著英文字幕,實在吸收不良,但是卻覺得裡面的聲音、光影和表情,深深吸引了我,所以回去後又看了第二遍。

第二次和家人看,每個人都看的眉頭直皺,血淋淋的打鬥、詳實到一個極致的吸毒教學和露三點的性行為,真的讓人不敢相信這是20多年前的英國電影。看完後還記得我家人告訴我:「還好它只有一個半小時,再拍下去我也不想看了。」哈哈,對這部片的兩極評價,在我們家裡就看的出來了。

最近Netflix台灣上架了這部電影,促使我給了它第三次機會。自己一個人看完後,雖然眼淚掉不出來,但是卻震撼的坐在椅子上良久,努力釐清思緒—這部電影到底想要講的是什麼?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7835498_1832203473520571_428313130_o.jpg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NGV)是南半球最大的美術館,在全世界排第幾我不太清楚,但絕對是世界規模數一數二的重要美術館。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分為北岸部分(Ian Potter Centre,就在有名的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附近)和南岸部分。前者展覽澳洲本地藝術品,後者則為世界各地的作品。
很多人來墨爾本時往往只會看南岸的部分,因為大部分叫得出名字的名作都在南院,不過其實北院也相當有可看性喔!如果有時間,又喜歡那種泡在藝術中神遊四海的感覺,不妨可以參考看看伊森的一日維多利亞美術館遊提案。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ark-netflix-s.jpg

2017年Netflix推出的德國影集《闇》,以蟲洞和時空扭曲的想法為基礎,創造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又錯綜複雜的時光迴圈,在第一季結束時留下了大量未解的問題。沙丁魚伊森花了一天爬文、整理,希望能夠有系統地把整套脈絡寫得清楚,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寫得不好或不對的地方^^

《闇》的基本假設

1.時間並非線性不可逆,過去會影響未來,未來也會影響過去。

文章標籤

沙丁魚伊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